所属科目:
动物界 »
脊索动物门 »
哺乳纲 »
真兽亚纲 »
啮齿目 »
鼠形亚目 »
仓鼠科 »
名字:库蒙高山[鼠平]
学名:Alticola stracheyi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陈卫,高武:2000: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的高山?类,较斯氏高山?略小。尾较短,不超过体长的25%,尾端具长毛束。体色黑褐,耳壳、足、爪等均被密毛或被毛覆盖。听泡不似斯氏高山?发达,内缘呈“八”字型。
形态
外型:较小的高山?类,体型较斯氏高山?略小。尾短,尾长不超过体长的25%,尾毛束明显,较斯氏高山?略长,耳壳被密毛,足爪被毛覆盖。
毛色:体背毛色较暗,黑褐或灰褐色,成体黑色较深,缺少斯山高山?的铁锈色或沙褐色。背毛毛基灰黑色,约占3/4,中上部黄褐色,尖部黑褐色。背中央、臀部、体侧均杂有不少较长的黑色针毛。吻须较长,成体一般不超过前肢,最长约为体长1/3。
耳壳内外缘均具淡黄色毛,外侧毛长而色较艳,形成小块斑。腹毛污白色,毛基浅灰色,毛尖黄白或污白。体侧背腹分界不很明显。前后足上下均被污白色密毛。掌垫和指趾部裸露,背侧短毛覆盖至指址端部。尾毛两色或单色,两色者,背面黄白,腹面污白;单色者几乎全为白色。尾毛束白色。爪肉色或褐色。
头骨:头骨结实。鼻骨前宽后窄,鼻骨前端短于前颌骨,后端平直。颌骨较宽,颌骨中央凹陷,尤以后部明显,边缘形成两条眶上嵴。两嵴前端宽度约于鼻骨后缘相等,后端宽约为前端宽的2倍。眶后突较明显。后顶骨扁宽,后缘较平齐,颧弓的颌突宽大,鳞骨突小。颧弓最宽处在前部和中部,而不在后缘突处。腹面腭孔大,中部前颌骨、上颌骨交错处略宽。听泡不如斯氏高山?隆起明显,不向中央靠近,从听泡内缘前部即向外侧伸展,“八”字形明显。
牙齿:上颌门齿较直而向下。M1前横叶后跟4个封闭齿环,形成左右各2个齿突,内侧靠前。M2明显短于M1,前叶之后只有3个封闭齿环,形成外侧2个齿突和内侧一个位于中间的齿突。M3内侧具2个靠前的大齿突,外侧前端与第1内侧齿突对应位置有2个小齿突。第3齿突明显或更大,外侧2个凹陷角,在2、3齿突间的凹陷较大,齿突2前1后,后叶狭长形,长超过宽的1/2或相等。下颌门齿斜向前伸,M1后横叶之前具4个封闭齿环(外2内2)。前横叶较短,不规则,偏向外侧。形成M1每侧有4个齿突。M2后横叶前具4个封闭齿环,共形成每侧各3个齿突,外侧靠前。M3短,前叶前端圆突,后端略向两侧伸,后叶斜向扁长形或三角形。中间为两个小三角形封闭齿环,内侧有一突起,有时成单独封闭齿环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标本号 性别 体重 体长 尾长 后足长 耳长
27246 ♂ 37 100 23 17 15
27248 ♂ 25 100 24 18 /
27249 ♂ 33 100 25 19 14
27251 ♂ 38 105 22 16 13
17840 ♂ 26 111 28 18 16
27250 ♀ 23 95 25 18 14
24247 ♀ 21 88 23 19 14
11782 ♀ 40 105 29 19 15
头骨:
标本号 颅基长 腭长 齿隙 颧宽 眶间宽 后头宽 听泡长 听泡宽 上颊齿列长 下颊齿列长
27246 25.6 13.5 8.2 14.5 3.8 12.3 / / 5.9 5.9
27248 24.3 12.1 7.9 13.7 4.1 11.6 / / 5.5 5.5
续表
标本号 颅基长 腭长 齿隙 颧宽 眶间宽 后头宽 听泡长 听泡宽 上颊齿列长 下颊齿列长
27251 25.5 13.6 8.2 15.5 4.3 12.4 6.9 5.9 6.1 6.1
17840 / 12.2 7.9 14.2 4.1 11.1 6.9 5.9 5.4 5.5
17839 24.4 11.9 7.9 13.8 4.1 11.7 6.6 5.9 5.3 5.3
27250 / 11.3 7.6 12.6 4.0 11.0 / / 5.2 5.3
17782 25.7 12.5 8.6 14.8 4.1 12.2 7.2 5.6 5.5 5.8
陈卫,高武:2000:生物学描述
库蒙高山?栖息于海拔3300—4800m的山地暗针叶林带和山地灌丛草甸带以及高山草原带。性喜湿润,巢址常靠近小溪流水,作穴于弃耕农田草丛及灌丛石隙中。繁殖资料不详。种群数量少,危害小,经济意义不大。
陈卫,高武:2000:分类讨论
该鼠由 Thomas(1880)根据 Copy. R. Strachey 采自印度库蒙(Ku-maon)的标本命名。但该鼠的种级地位,自定名之后一直是有争议的。Thomas指出该鼠与 A. stoliczkanus 的区别主要是M3的后叶尾突发达,相当于M3齿长的一半。M3外侧具2个等大的小齿突与内侧较大的第一个齿突相对。 Hinton(1926)根据 stracheyiM3后叶的形状,毛色及头骨大小等特征,认为可以区别斯氏高山?A. stoliczkanus及A. acrophilus 和 A. lama,保留了种级地位。 Ellerman等(1951),Ellerman(1961)又将其连同 lama、acrophilus 和 nanschanicus一起并入stoliczkanus 之中,为不同亚种。以后,Corbet (1978)仍采用 Ellerman等的意见,将stracheyi视为stoliczkanus的同物异名。lama、acrophilus 和stracheyi 的模式产地和分布区的确很接近或者重叠(Hinton称库蒙就是拉达克)。此外在毛色、牙齿形态结构和体型大小等方面,这些种之间很不稳定,不存在显著差异,亚种地位也难以成立。前2种以被视为 stracheyi 的同物异名(冯祚建等1987)。除去上述特征,冯祚建等(1987)指出,stracheyi 的听泡大小和枕鼻长与 stoliczkanus 有明显区别。斯氏高山?听泡较大,向中央靠拢,两听泡前内侧缘几成平行线,而库蒙高山?的听泡较小,不向中央靠拢,两听泡间的前缘线成“八”字形向后外方伸展(见头骨比较图)。同时,对两个类群的听泡长及听泡长和枕鼻长的比率作了统计学的验证,以证明差异的存在。
表9 库蒙高山?与斯氏高山?头骨差异的比较*
种名 分类性状 倒数
(N) 平均数
(M) 标准差
(S. D.) 标准误差
(S. E.) 两平均数之差大于或接近3倍
标准误差平方之和的平方根
A. stracheyi
听泡长 8 6.4
(6.0—6.8) 0.298
0.099
0.9>3×0.107
A. stoliczkanus 12 7.3
(7.0—7.5) 0.195 0.056
A. stracheyi
听泡长/枕鼻长
(%) 8 25.2
(23.8—26.8) 0.970 0.343
2.5>3×0.466
A. stoliczkanus 11 27.7
(26.1—29.8) 0.955 0.288
* 引自冯祚建(1987)
头骨差异的比较和统计学的证明,各自平均数之差大于3倍标准误差平方和的平方根(依麦尔等,郑作新等译1965;158—159),彼此之间差异显著。依 Blanford(1891)、Thomas (1880)、Hinton(1926)、Ellerman等(1951)和Corbet(1978)等,二者的分布区在我国青藏高原有重叠现象。应该被视为独立物种。
关于库蒙高山?的亚种分类,未见有报道,而根据甘肃标本命名的 nanschanicus,根据冯祚建等(1986)其听泡长为6.8mm,为枕鼻长的24%,亦似属本种,不应是stoliczkamus 的亚种,而应是 stracheyi 的同物异名。王香亭等(1991)描述的 A.stoliczkanus nanschanicus,应为库蒙高山?。由于库蒙高山?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区狭小,各地的种群数量不大,形态差异也不明显,目前未发现有亚种的分化。
陈卫,高武:2000:生境与习性
栖息于海拔3300—4800m的山地暗针叶林带和山地灌丛草甸带以及高山草原带。性喜湿润,巢址常靠近小溪流水,作穴于弃耕农田草丛及灌丛石隙中。